周舒颜|邮路与心路:《那人那山那狗》中的现代性乡愁
1999年,改编自彭见明同名小说的影片《那山那人那狗》上映。电影讲述了一个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间在中国湖南西南部绥宁乡间邮路上的故事:即将退休的乡邮员父亲(滕汝骏饰)带着第一天接班当乡邮员的儿子(刘烨饰)走那条已走了二十多年的邮路,一路跋山涉水,送信的路上,有善良热心的老乡,淳朴漂亮的姑娘和温情满满的故事,父子俩的短暂独处悄然改变了原来的微妙亲情关系,渐渐消除了心中的隔阂。
在霍建起导演的《三那》中,那条蜿蜒于湘西山间的邮路,不仅是父亲几十年如一日行走的工作路线,更是一条连接过去与现在、乡村与城市、传统与现代的精神通道。这部1999年的电影以其诗意的镜头语言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展现了一对父子在共同走邮路过程中的心灵交融,同时也折射出中国社会转型期特有的现代性乡愁——那种对即将逝去的传统生活方式的眷恋与无奈。
影片中的父亲是一位即将退休的乡村邮递员,他的生活轨迹几乎与那条邮路完全重合。几十年来,他风雨无阻地穿越山林,为分散的村落送去信件与消息。这条邮路象征着一套完整的传统价值体系——坚守、责任、人与土地的紧密联系。父亲对邮路的熟悉程度令人惊叹,他知道哪个转角会有什么样的风景,哪户人家需要特别关照。这种近乎神圣的职业操守,体现的正是前现代社会那种人与其生存环境之间建立的有机联系。当父亲蹲下身让狗喝自己水壶里的水,当他不厌其烦地为瞎眼婆婆读信写信,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即将消失的伦理世界——在那里,工作不仅是谋生手段,更是生命意义的载体。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儿子所代表的现代性视角。刚从学校毕业的儿子起初对这条邮路充满陌生感甚至不屑,他的背包里装着随身听,他的目光时常投向山外的世界。电影巧妙地将父子两代人的价值观冲突放置在共同走邮路这一情境中,让隔阂在行走中逐渐消融。儿子背着父亲过河的场景堪称影片的情感高潮,那一刻,不仅是父亲的身体依靠在儿子背上,更是传统的精神重量传递给了年轻一代。这种传递不是简单的替代,而是融合——儿子最终理解了父亲的世界,但他仍将走出大山,走向现代生活。
《那人那山那狗》上映于世纪之交,恰逢中国城市化进程加速的时期。影片所呈现的父子关系隐喻着传统与现代的复杂对话,那条邮路则象征着两种文化力量之间的精神纽带。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回望这部电影,我们会发现它所捕捉的现代性乡愁不仅没有过时,反而因时间的流逝而显得更加珍贵。在高铁和互联网已将地理距离极大缩短的今天,父亲那种一步一个脚印的送信方式已成绝响,但其中蕴含的专注、坚持与人与人的真诚连接,却成为我们这个时代最为稀缺的精神资源。要知道,我们可以怀念过去,却无法真正回到过去;我们必须走向未来,但不能完全抛弃传统。《三那》以小见大,真实展示80-90年代人与人的传承,也间接拉近了千禧一代人与人的距离。
文字:周舒颜
初审:石登贵
终审: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