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
“东壁图书府,西园翰墨林。诵诗闻国政,讲易见天心。”图书馆作为历代学府必不可少的知识殿堂在中国乃至世界的教育事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上至大学下至幼儿园,图书馆都是必备场所。
图书馆的雏形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如古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它是古代世界最大的图书馆之一,拥有大量的手稿和文献。在中国,图书馆的历史同样悠久,起初并不称作“图书馆”,而是称为“府”“阁”“观”“台”“殿”“院”“堂”“斋”“楼”等。图书馆这个概念最早是由德国图书馆学家马丁·施雷廷格(Martin Schrettinger)提出的。他在1807年首次使用了“图书馆学”这一名词,这一概念的提出和随后提出的图书馆学理论体系,标志着图书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诞生。图书馆一词传入我国较晚,在1896年,由孙家鼎从日文中引进。
来到城院将近一年,图书馆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城院的图书馆通体由蓝绿色的玻璃窗和棕红色的墙体组成,最显眼的标志是图书馆的入口,一个巨大的圆锥形建筑,被大家称为“妙脆角”的家伙。图书馆沿上塘河而建,前面有一片草坪叫勤人坡(也有说是情人坡,没搞清楚过)。整个图书馆占地1027亩,设有开架书库,珍本图书阅览室,学习空间,最有特色空间的是专门为考研学生准备的自习室。遥想上个学期,我也是经常去图书馆做作业,准备英语四级考试的,于是我也常见到这样的场景:
阳光透过高大的落地窗洒在图书馆的每一个角落,给这静谧的空间增添了一抹温暖的色彩。学生们陆陆续续走进图书馆,他们的脚步轻盈而迅速,仿佛不愿意打破这里的宁静。图书馆内,一排排书架矗立,书籍整齐排列,知识的海洋在阳光中泛着淡淡的光芒。学生们或坐在宽敞的阅览桌前,或在角落的沙发椅上蜷缩,或手持书本站立于茶水间默默背诵,每个人都沉浸在自己的学习世界里,但他们又仿佛融成一片。他们面前摆放着各种学习资料,有的翻阅着厚重的教科书,眉头紧锁,似乎在努力查找和理解某个复杂的概念;有的则在笔记本上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划过,发出沙沙的声音,如同春蚕食叶。图书馆的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的气息,在这里,发出一点声音都会被无限放大,偶尔传来轻微的翻书声和笔尖摩擦声,更加衬托出这里的安静。置身于图书馆的人,眼神专注而坚定,他们或低头沉思,或抬头望向窗外,似乎在寻找灵感,又或是在短暂的休息中调整思绪。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图书馆的灯光渐渐亮起,为那些依然坚守在书桌前的身影提供了柔和的照明。即使夜幕降临,图书馆内依然灯火通明,里面依然能听到沙沙笔响和阵阵读书声。
“放松是一种力量的来源,它使你更加富有创造力和智慧。” 迈克尔·克里希纳穆尔蒂的这句话强调了放松对个人创造力和智慧的积极影响。当我们放松身心时,大脑能够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从而更容易产生新的想法和创意,提高我们的工作效率和质量。大家都希望能够在学习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效率,但是光靠高压的知识灌输是不行的,我们还需要一个可以放松的地方。于是在图书馆的不远处就出现了一个草坪,这里阳光明媚,又有从图书馆蔓延出来的安静氛围,这样的环境可以让我们放下心来,暂时逃离图书馆这个有些压抑和急迫的环境。带上一本闲书,捎上一杯热气腾腾的咖啡,在这里找一处椅子坐下就可以享受属于你自己的放松时刻了。
图书馆是人类文明的宝库,它承载着知识的传承与传播,是人们获取知识、提升自我、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场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它集学术与娱乐于一身,灌溉人以知识,提供人以闲适。它有属于学府的庄严肃静,也有属于学生的阳光明媚。
图书馆,是知识的海洋,是心灵的港湾。它以其宁静与包容,为每一个渴望求知的灵魂提供了栖息之所。在现代社会,信息如潮水般汹涌而来,人们往往在纷繁复杂的网络世界中迷失方向。然而,图书馆却以其独特的魅力,坚守着知识的纯粹与深度。它不仅仅是一个存放书籍的地方,更是一种文化的象征,一种精神的寄托。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知识并非只是碎片化的信息拼凑,而是需要我们静下心来,深入阅读、思考与领悟。
文字:胡煜桐
初审:石登贵
终审:姚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