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思故我在
——读王小波《思想的乐趣》
一.文章梗概
在文革期间,作者被下放乡间,遭受着没有书看、无法与伟大思想交流的机会的寂寞、痛苦的精神生活。在那个年代,思想不允许成为一种乐趣,而无味的思想通常意味着某种安全。 罗素先生曾说:“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敏于思考的人能够构建有道理且新奇的想法,从而实现思想的丰富、实现幸福。然而,从古至今,中华文明却奉行着一种“单一机械,乃是幸福的本源”的观点。从老子的“虚其心而实其腹”的理论,到汉代儒学家“罢黜八家,独尊儒术”的主张,政府为了统治的安定总是致力于将人的思想变得平庸化、呆板化。某些单调机械的行为虽然能带来快感,但实在过于简单。只有与人类智慧的至高产物进行精神交流,才有可能带给人真正的思想的快乐。 时下,有人主张对人的头脑进行“灌输”是必要的行为。作者认为,人的头脑是感知至高幸福的器官,把功利的目的施加在上面其动机是十分可疑的。他们这么做,大多是出于功利的目的。将思想分门别类化为“善”“恶”,力求灌输“善”思想、剔除“恶”思想无疑是在抹杀一个人的幸福。首先,正是一切高尚与低劣的思想总和构成了人本身,人有权保证他思想的连续性,这也是人之所以为人的原因。其次,善恶的标准其实是出于人本身的立场,被灌输他人思想的同时意味着接受愚蠢的思想,以及不思考导致的愚蠢本身;何况,善恶一体,只有知道了什么是恶,才能更好地明白善的含义。与其接受愚蠢的灌输,人云亦云,不如发展智力、增长知识,让自己聪明到足以明辨是非的地步。中国的许多才识之士,就这样在“善”的灌输下失掉了思维的乐趣,被悲哀地扼杀了。 作者认为,现代许多人仇恨新奇、仇恨有趣,或许因为在既有的“终极真理”下进行价值判断,是十分简单、舒适的事情,不需要什么能力。每个人能力不同,思想乐趣的滔滔江河并非为所有人而流。但是,这并不能成为一部分人出于嫉妒或其他原因而阻碍他人思考的理由。质朴的人们要么做自己能理解的事,要么努力发展后天智力,也便好了。如今,我们这一代的人有了更大的思想空间来感受幸福。作者希望年轻人能够体会到思想的乐趣,而不是立志做某种思想的灌输者。 思想之树,历历而生 二.我的思考 王小波的文字,如同直接剥开生活的皮囊,抽出血肉,非常之犀利透彻、爽朗干脆,又有一种邪笑的幽默。 文章提到了思想禁锢的问题,这使我想起了乔治·奥威尔的《1984》。在那个乌托邦世界,强权政治的气息笼罩了整个社会。其中,有真理部负责宣传、教育和篡改历史,人们的思想被牢牢钳制,智慧而外显的人很容易被“清洗”然后消失——这其实很像是文革期间的场面。我想,之所以要走文化控制这一套,一方面是为了方便统治,因为愚昧或高唱颂歌的人们总归更好控制;另一方面,人有自满、怠惰与嫉妒的天性。大多数人乐于被灌输,因为思考是一种耗费精力的活动,大脑天生喜欢简单的行为;而在那些想要灌输他人思想的人看来,他们的主义是至高无上的,别人只有遵守的份,这样世界才能安宁。可是,不让别的思想与主义出现、一同被实践检验,这到底是担心自身思想的脆弱,还是满足自己的一点儿自尊心?一种思想,是在不同思想的浪潮中得以进步、深化的;一个人,是在不同思想的浪潮中吸取养分,变得圆融成熟进而感到思想交锋的幸福的。先秦时期文化氛围宽松,诸子百家争辩,涌现出多少优秀的理论。反而汉代罢黜百家之后,思想界的建树寥寥可数,而儒学自身也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势头衰微,不复前代之光耀。没有挑战,没有争论,不使用的肌肉会老化,思想亦是。在思想被禁锢的年代,有人心甘情愿地成为思想的“卫道夫”,被灌输着思想后又饱含灌输他人的冲动,认为思想就应该那么平板式。不过,一部分人的求知心反而愈盛。比如,文革期间的“地下跑书”活动,成为知识分子们传递书籍的秘密手段。他们是痛苦的,又是清醒的。 第二点,想说说人的善恶问题。善恶有无定则?我认为没有定则。这一套标准,与我们的主观想法息息相关。而我们的许多想法常常来自社会和他人之口。它们制造或推行这套标准,有意无意地怀着特殊的目的。在芥川龙之介的《罗生门》中,失去职业的家将最初还有善的念头,但听说老妪的话以后毅然走向了不归途。这“善念”,显然是日本封建王朝为维护社会稳定而制定的武士道德标准;这“恶念”,却是为了生存的思想安慰剂,让人不至于饿死的同时免受思想的煎熬——那么,这岂不是利于个体生存的某种“善”吗?退一步说,假使有了定则,我们应该看思想,还是看行动是否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如果我们以思想为基准,那么恐怕人人都是恶人——毕竟,恶念人人都有,只是人有克制和改变自己行为的能力。有的人能够克制冲动,有的人却会忍无可忍大打出手。因此,善恶的界限或许在不同思想左右下的行为表现。然而,也有这样的情况:一个思想邪恶的人天天做公益活动,一个思想淳朴的人破坏了他人的幸福——这要如何看待?我想,我们讨论说“思想邪恶”“思想淳朴”的前提,是我们有透视大脑的能力。我只能说,他们在那套标准体系下分别做了“善事”与“恶事”。至于人如何善恶黑白,需要结合人所作的多件事情进行综合评价。 文字:方淑雯 图片:方淑雯、夸克网站 排版:方淑雯 初审:骆舒瑶 终审:姚洲 声明:该文章的文字与排版均由作者一人独立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