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欣逸|书评|《河湾》

发布日期:2025-03-04 19:06 浏览次数:

《河湾》简介

茅盾文学奖得主张炜的长篇小说《河湾》首次出版于2022年6月,以其独特的叙事风格和深刻的主题思想,赢得了广泛的关注和赞誉。这部小说不仅展示了张炜在文学创作上的深厚功底,更以其对人性、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盛宴。

当代生活的告别之书与重建之书——我觉得自己走入了精神和心灵的一个关口,正面临最重要的一次抉择。

故事梗概

《河湾》以主人公傅亦衔的人生经历为主线,通过他在都市生活和河湾之间的选择,展现了当代人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挣扎和抉择。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曾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强调的是一种人文精神和灵魂的回归。傅亦衔在都市中拥有体面的工作和一定的社会地位,但他却感到内心的空虚和迷茫。他追求的是一种超脱凡俗的生活,一种能够让他找到自我、实现精神自由的生活。于是,他开始了对“异人”的追寻,这些人或许正过着惊世骇俗的生活,隐藏在看似庸庸碌碌的日子里。在目睹了好友的挫败和恋人的蜕变后,傅亦衔最终选择了走向河湾,去寻找一种更为简单、自然、纯净的生活方式。

 “河湾”的多重意象

小说中的河湾,不仅是一个地理上的存在,更是一个精神的象征。它代表着对自然的向往、对简单生活的追求,以及对人性本质的坚守。傅亦衔在河湾中找到了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也重新找回了对人性仁义与善的信念。这种对精神的追求和坚守,正是《河湾》所要传达的核心思想。

 由个人及社会——《河湾》给我们的启示

除了对个体精神的探索外,《河湾》还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呈现了更为复杂的社会画卷。小说中,傅亦衔和洛珈的家族历史成为了故事的重要线索,这些历史记忆不仅影响着他们的个人命运,也反映了整个社会的变迁和历史的沧桑。张炜通过细腻的笔触,将这些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紧密相连,使读者在品味故事的同时,也对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和思考。

 艺术风格

此外,《河湾》在语言运用上也表现出了张炜独特的艺术风格。他通过对语言词汇的细微变化和差异的捕捉,呈现出了个体的文化差异、人与人之间关系的疏离远近和时代的变迁。小说中,傅亦衔与洛珈的对话中多次出现“书面语”的表述,这种对书面语的强调不仅突出了洛珈在傅亦衔心中的“异人”形象,也展现了日常口语与书面语之间的张力。同时,张炜在小说中对方言和民间俗语的使用,也为故事增添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地域特色。

人这一辈子就像一条河,到时候就得拐弯。”这本书关于一份柏拉图式的爱情,一份对都市生活的厌烦,一场觉醒与抉择,一个焦灼、挣扎和反抗的故事。它不仅展示了张炜蓬勃的生命力和浩瀚的激情、在作品中倾注的浪漫与柔情,更以其对人性、历史和社会的深刻洞察,为读者提供了一次思想的洗礼和精神的盛宴。通过主人公傅亦衔的人生经历和对河湾的追寻,小说呈现了当代人在物质追求和精神追求之间的挣扎和抉择,也表达了对简单、自然、纯净生活的向往和坚守。同时,通过对历史与现实的交织和对语言的细腻捕捉,小说为读者呈现了一幅更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画卷。这些元素共同构成了《河湾》的独特魅力,使其成为一部值得一读再读的佳作。


文字:杨欣逸

排版:杨欣逸

图片:杨欣逸

声明:本文的文字与排版均由作者一人完成

初审:骆舒瑶

审核:姚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