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心怡|影评|理想主义的悲歌--《驴得水》

发布日期:2025-03-31 14:56 浏览次数:

影评/理想主义的悲歌--《驴得水》/叶心怡

内容梗概

《驴得水》以一所偏远乡村学校的虚假教师“驴得水“为引子,缓缓拉开了一幕幕荒诞喜剧的序幕。在这个物资匮乏、教育资源稀缺的小山村里,几位怀揣教育梦想的老师,为了争取到微薄的经费支持,不得不编造出一个不存在的英语老师”驴得水”,以骗取教育部的补助。然而,当一位不速之客的到来,打破了这份脆弱的平衡,一场关于谎言、忠诚、牺牲与救赎的戏码悄然上演。进入电影之前或许很多人都会和我一样觉得:又是千篇一律的农村、教育题材,这样常见的电影真的能打动这么多人的人吗?疑惑和不解在进入电影后的瞬间就被击碎了,我可以完全地说:它不仅仅是一部电影,也是人性生活中真实的折射,就像一把手术刀,精准剖析了人性中的光辉与黑暗,在荒诞的笑话中去审视被现实挤压的理想和追求。

人物性格

张一曼:站在我的角度来说,这部电影中真正受伤的只有女性,而张一曼尤其。她给我留下了极深的印象,表面风情万种、被世人唾骂放浪,但她们没看到她的天真烂漫。她追求浪漫、追求自由、追求性爱、追求所有快乐的事情,对于男性来说再平常不过的事情,放到女性(张一曼)身上,却变成了所有事情的原罪。她的命运就如同被风卷起的落叶,无奈又悲壮。两个男人望而不得的怒火,最后全部都转换成羞辱发泄到她身上。当她的头发被剪掉的时候,她的爱美之心,她的自由意识也完全崩塌,最后用一枪打碎自己的躯体,用振聋发聩的反抗结束了自己的一生。

孙佳:就像她说的话,“如果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驴棚的泱泱大火,她的那点水杯水车薪,但她还是去救火;她知道大家都让铜匠冒充吕得水老师,有意无意地说了驴的情况,最终暴露了。她不想让事情过去,但事情似乎没按她的想法走,我不敢说她做的是错的,同样不敢说她做的是对的,但她不坏。她是理想主义的,她是善良的,但这种不变通的善良在这样一个污糟的背景下引来的往往是不好的结果。如果过去的就让它过去了,以后只会越来越糟。电影以彩色球散落落幕,也暗示着她将结束与周铁男的关系,重新踏上寻找理想的道路。

电影主旨

其实驴棚里的火,就代表着“吕得水老师”的谎言,随着人性的欲望和贪婪不断膨胀,火球越滚越大,酿成悲剧。

每个人救火的方式,也揭露了他们“贪,愚,弱,私”的性格和命运走向:校长说着“听我指挥”,火却越烧越大,说明他是这一切的始作俑者。让张一曼睡服铜匠争取经费、默认女儿与铜匠假结婚、亲手剪掉张一曼的头发……每次都是打着教育的旗号,满足自己的私欲,把所有人推入火坑。周铁男用扫把扑火,结果引火上身,叫着最响亮的名字,却干着最怂的事。张一曼选择跳进驴棚救火,她追求自由和善良,却在绝望中自杀,沦为牺牲品。裴魁山不停地往张一曼身上埋土,象征着他内心的贪婪和自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佳佳拼命用水救火却无济于事,反映了她在整个事件中的无力感和绝望。

当一切尘埃落定,那些曾经闪耀的梦想与希望,似乎都被这片荒凉的土地所吞噬。但正是这份残酷的真实,让我们看到了人性的光辉与黑暗并存。《驴得水》不仅仅是对一个荒诞故事的讲述,更是一次对人性深处的探索与拷问。它让我们在笑声中感受到苦涩,在泪水中体会到温暖。

 

文字:叶心怡

初审:石登贵

终审:姚洲


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