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以来,东南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农田形态见证了从传统农耕到机械生产、从江南到遍布太湖的历史变迁,逐步构建了棋盘化的水网圩田系统,实现了治水和治田的结合,让湖州成为鱼米之乡。这样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式现代化农耕道路契合走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要求。
为增进同学们对圩田文化的理解和对脚下这片土地的热爱,3月8日18:30,人文学院历史学博士、特聘副研究员、浙江大学人文高等研究员驻院研究员傅俊老师应邀在教六111开展以“造田——宋代以来东南地区的土地开发和农田形态”为主题的讲座。
傅俊以电视剧《显微镜下的大明》和南宋秦九韶所作《数书九章》作为引言,从用工具丈量土地到用数学计算土地相关问题,带着同学们重新认识田地和田地的细分标准。宋代对于土地的开发包括三种:复垦荒废田地、开拓新田地和纡田。圩田则包括围田和湖田,《嘉泰吴兴志》卷《物产》即有言:“今郡境东南乡分,延袤百里,田旧有围、塍、岸,岁修崇固,悉为上腴。”
农业农田上,技术理性通常是:高乡土地高阜,以浚河为要,以利灌溉;低乡土地低洼,以筑圩为要,以利排水。“圩田的存在其实是非常矛盾的。”故历史真相里,太湖以东的农田水利开发常常背叛技术理性,例如:低乡洼地加速淤积,利于垦殖;甚至到南宋时期,平江府常熟县官田有四分之一以上是围田。由此,傅俊指出,文献表述是多维度混杂的,事实上宋代以来的田地自然存在多样、产权关系复杂、实际经营零碎。
视野穿梭古今,田地的存在从来都被认为是寻常,但事实上它是人们在特定地理环境中开拓造就,既受外在的自然状况限制,又处于内在的社会网络之中;无论其存在状况,还是内在社会属性,都可能会在无形中左右所有者、经营者之间的关系;其形态也对村落间耕作者自身日常细微产生种种影响。
最后,傅俊针对同学们的问题结合自身实地考察经历和文献阅读积累进行了一一回答。
圩田所代表的农耕文明具有自己独特的文化内容和特征,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中华文化的特征;在今晚探寻的圩田历史里可以揭开“苏州熟,天下足”的奥秘,也可以探寻中国劳动人民的精神内核。
(稿件来源:新闻与传播学院)